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AⅤ一区二区,国产激情视频小说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一区二三区WWW

康國平  >>  正文
旅游要不要只顧著拍照
康國平
2014年10月15日

心記錄心中的,相機記錄并美化世俗的

 

我的一位朋友,每到節(jié)假日,必去一些有自然美景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資深驢友。她這個國慶長假,丟下女兒,跑去了新疆喀納斯。中國具有最美秋景的地方,也是一個路途遙遠的所在,從北京到烏魯木齊已經很遠了,喀納斯距離烏魯木齊還有一天的車程。正所謂好景都在人煙稀少之地。

 

她在微信朋友圈直播她去過的每一處地方,確實很美。但因為是用手機拍攝的,和一些專業(yè)攝影師的作品自然沒法比,但總歸有了一些真實性,在朋友圈假期秀風光的日子里,自然每次發(fā)九張圖,每次都能收到“32個贊”,也就推動她秀更多的美景,自然有更多的贊。

 

今天她突然問:美景是應該用相片定格,還是應該長存記憶庫里呢?早晨在一次次按下快門的時候,突然覺得更應該放下相機,用心去看去記住這些瞬間…

 

是個好問題,很多人都問過,答案也不外乎幾種組合。但我的回答是:用心去記錄心中的美,用相機或手機記錄并美化世俗的美。

 

為什么美要記錄,是為了供我們回憶,更是供我們分享。以前有朋友出門旅游,那是極難得的機會,一則出門不易,二則手頭不寬裕。旅游也很少自己帶相機,都是請景點拍照的,在最佳攝影點拍個一張兩張,底下打上照相館名和地點,郵寄回去,往往要等上半個月,自己看到自己的倩影在黑白或彩色景區(qū)標志前,會激動不已。后來經濟條件改善,廣東和江浙一帶普通百姓大規(guī)模出門旅游,一些人自己背著傻瓜相機,自己帶了膠卷去拍,因為膠卷和沖印不便宜,就很珍惜。往往出門一次帶兩個膠卷算多的了。我想起我和媳婦出國旅游,帶了十個膠卷,已經算旅途最多的一個,排滿也就360張,真是節(jié)約又節(jié)約,又想拍個純風景照,又想把自己拍進去,很糾結。出門旅游回來的第一步是把膠卷送去沖印,有時候甚至迫不及待到一個大城市旅游,都要求找快印的當天印出來供自己欣賞。旅游回來后,朋友親人一定會趕緊過來,索要旅游照片來看。這是照片具備講故事和親友分享的作用。

 

有了數(shù)碼相機后,比膠卷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拍照也不是很隨意的。早期的數(shù)碼相機存儲卡有限,也得節(jié)約著使用。一個方法是調低像素和質量,再一個是刪除不好的留下好的滿意的以騰出空間。記得2001年去俄羅斯為北京申奧助威,只帶了一塊32M和8M的存儲卡,柯達的小數(shù)碼相機,為了多照,把像素調成最低,實在美景太多,經常需要照一部分,刪一部分,實在是糾結。再后來,單反相機和大存儲卡進入普通家庭,照相再也不糾結存儲空間和照相張數(shù)了,又開始糾結電池使用時間。有時候拍得太勤,一天下來,景點還沒逛完,電池告急了。也有麻煩。很多人只好帶兩塊電池出門。為了電池續(xù)航,還得帶充電器,有時候需要實時看到照片并與人分享,還得背著筆記本電腦旅行,麻煩得很。

拍照時代來臨,人人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手機終端拍攝并即時分享

革命性變化來臨,要歸功于可拍照相機和移動社交網絡的發(fā)達。智能手機五百萬高清攝像頭的發(fā)展,以蘋果iPhone為標桿的手機攝像頭,完全代替了此前人人攜帶的卡片機甚至單反相機。我經常在一些旅游景點見到不少拿著iPad照相的朋友,可攜帶一專多能的移動設備,代替了傳統(tǒng)的影像記錄工具。手機除了代替相機,還代替了攝像機。即拍即傳功能,為自己記錄美景插上了翅膀。實在令人愛不釋手。

 

因為美景在那里,拍得好的美景又太多,所以很多資深旅游者往往會問,美景留在心中還是用相機記錄帶回家。這樣的問題很正常不過。很多旅游者旅游還不專業(yè)甚至業(yè)余都談不上,所謂的“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點拍照,一問啥也不知道”的狀態(tài)。如此情況下,自然對講究體驗的旅游者來說,單純的拍照到底還有沒有必要也就成了問題。用心去旅游還是用相機去旅游,我自己就常有這個矛盾。我去過很多地方旅游,但我大部分情況是通過相機取景器去看外面的景點,既拍美景也為同行者留影?;貋碛洃浭怯辛?,但旅游的過程中,似乎成了一個隨行的記錄者,體驗并不是特別深。我總自己勸自己,拍下來以后慢慢看。其實我有無數(shù)照片都存硬盤里,很少再翻看。手機攝影時代來臨,我很少背著專業(yè)相機出門,但我還是會經常拍照,也用手機代替急躁出結果而沒有期待感的數(shù)碼相機,但真難做到,只把美景記錄在心中。我想這是一個更高境界。我暫時修煉的是第一層境界:拍下來,并美化世俗的美景。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

 

本文為康康供中國日報網專欄文章 http://m.analogueinstruments.com/ 歡迎訪問

 

今年北京的秋,過得一如既往的快。當然也過得一如既往地好。天氣霧霾依舊。

想起去年波士頓大圖網站里那么美的秋,我去尋了出來,再次拷貝過來,推薦給讀者朋友們,希望你們都喜歡。

 

 

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一位可愛的小女孩搖晃楓樹,期待她心中的落葉。

(Sergei Grits/Associated Press)

陽光穿過烏云,打在一棵立成秋的姿勢的樹上。Cologne, Germany, Oct. 29. (Oliver Berg/EPA)

一只紅松雞在一片沼澤地里探出頭來,大概秋天的清晨,安靜中埋伏著危險。

(北約克郡,Dan Kitwood/Getty Images)

游人站在橋上看風景,橋下的人在看橋上的風景。Russell Cheyne/Reuters

溫哥華的晨霧,恍惚來的了帝都。草已漸漸枯黃,勞作的人趁著濃霧,依舊在低頭。(Andy Clark/Reuters)

一縷不安的陽光,灑在清冷的楓葉尖。

倫敦(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布拉格街頭的藝術家,總有一股子穿越的氣質。捷克是我夢中的第二故鄉(xiāng)。

(Filip Singer/EPA)

秋日暖陽,瀉在小村前。瑞士東部 (Arno Balzarini/EPA)

密西西比  Holly Springs 附近,一只蜂鳥飛過。

Karen Pulfer Focht/Associated Press

 

希臘西部,漁船安靜地??吭谀緲杜?。晨霧起。(Dimitri Messinis/Associated Press) #

德州圣安東尼奧的大花蝴蝶。畫面背景是由于德州干旱,這樣的黑墨金斑蝶從墨西哥遷徙的數(shù)量逐年在下降。(Eric Gay/Associated Press)

這張圖不用解釋吧。秋天的愁的來源之地。

(China Stringer Network/Reuters)

柏林北部,一群灰鶴飛過月亮的領地。這讓我想起ET。(Thomas Krumenacker/Reuters)

 

德國哥廷根附近的秋色。正濃。(Swen Pfoertner/EPA) #

 

日本北海道附近的島嶼,一只棕熊在捕食鮭魚。三文魚洄游,成為熊的獵物。吃飽了好過冬。(Kimimasa Mayama/EPA) #北海道一直是文藝青年喜歡的名字,尤其冬天和秋天的季節(jié)。漠河就不那么文藝。

波黑, 靠近Fojnica的Tovariste村的森林,一位帶著愁容的姑娘走過。(Dado Ruvic/Reuters)

貝爾格萊德秋日的,閑的發(fā)慌的小貓,在追逐樹葉。(Darko Vojinovic/Associated Press) #

匈牙利距離布達佩斯西南208公里的一個叫Nagykanizsa的地方,升起的濃霧,像是我夢中的家鄉(xiāng)秋的氣息。(Gyorgy Varga/EPA)

波蘭。蜘蛛網往往是冬天的記憶。(Darek Delmanowicz / EPA)

莫斯科一個公園里,游客過橋時的倒映。照片反著看,別有一番味道。(Maxim Shemetov/Reuters)

倫敦圣詹姆斯公園水面漂浮的一片紅葉。(Luke Macgregor/Reuters)

溫暖秋日,女孩走過一片安靜的森林。底下的蘑菇從秋葉叢中伸出鮮艷的身姿。(Ognen Teofilovski/Reuters)

美國滑雪勝地Aspen,十月已經有白雪覆蓋。陽光打在樹上,暴風雪要來了。(Andrew Taylor/Vail Resorts, via Associated Press)

只有英國才有這樣的公園和母鹿,鄧納姆梅西公園,英國。我在等待鹿的口中,噴出一點白氣。這是真的秋的氣息。(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日本東京附近一個公園里盛開的曼殊沙華,(石蒜,龍爪花,n多名字,英文居然叫紅蜘蛛百合,呵呵。上次我小侄女專門拍了這花讓我告訴叫什么名字,沒想到日本這么多)。(Franck Robichon/EPA) #

Red spider lilies in full bloom grow at the Kinchakuda park in Hidaka, Saitama prefecture, near Tokyo, Japan, Sept. 27.

一對可愛的母女,女孩背著她的夢想,采集了一束樹葉。只有童心才會采集樹葉。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 (Yurko Dyachyshyn/AFP/Getty Images)

一群大雁飛過德國Sachsendorf附近的Oderbruch (Patrick Pleul/EPA)

一枚愛美的女子,正在拍攝初秋的銀杏葉子。編輯說,因為秋天的美景,北京的游客最多。怎么不說,中秋和國慶,假不用就作廢了。(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還是倫敦圣詹姆斯公園。松鼠捧著一顆堅果。秋天真的那么溫暖么?我不信。(Luke Macgregor/Reuters)

德國東部 Treplin附近的一個湖,隨處可見的水中秋的倒影,比九寨溝的水中倒影還差一些。(Patrick Pleul/DPA via AFP/Getty Images)

 

以上圖片和編輯來自波士頓大圖網。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

 

【責任編輯:管理員】
IT評論人,移動互聯(lián)網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