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AⅤ一区二区,国产激情视频小说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一区二三区WWW

張榕博  >>  正文
張榕博:歷史上的科舉制真的那么壞么?
張榕博
2015年07月29日

沒有年齡的限制、城鄉(xiāng)的差別和貧富的差距,更不需要拼錢、拼爹,歷史學家發(fā)現(xiàn),延續(xù)千年的科舉制或許并沒有今人想象的那么壞。更重要的是,知識改變命運,在歷史上的科舉制度中是對天下人一句實實在在的承諾。

                               位于南京的江南貢院 中國最大的科舉考試場

便宜、實用,這是你想到的科舉么?

過去,中國人怎么實現(xiàn)“中國夢”?答案跟今天有點像,那就是考試。通俗地說便是用讀書改變身份,用知識改變命運。不過,古代讀書人并不需要參加今天這么多形形色色的考試來出人頭地,也不需要拿那么多文憑本本。僅需“玩轉”科舉,你就贏了。

最先否定科舉的人會說,科舉制一年才招收幾個舉人、秀才,這算什么改變命運?沒錯,明朝的考生大概有200萬,有2.5萬人中了進士,最后被選中的不超過候選人數(shù)的5%,但盡管名額有限,可只要你書念得好,“知識改變命運”在科舉制度中是便是對天下人一句實實在在的承諾。比如滿清開國第一狀元傅以漸,家里以前曾是走投無路的前明遺民;濟寧世代書香的“孫半城”,祖上三代還是外來的逃荒戶。即使你沒考上,整個社會對儒家文化的推崇也給讀書人提供了豐富的職業(yè)選擇,比如上山采藥的李時珍可以行醫(yī);屢試不中的蒲松齡當上了小說家,這其中還有人當上了“師爺”、教師。再不濟,元代取消科舉,大伙整體轉型去寫元曲唄。

也有觀點認為,“十年寒窗”,要想科舉成功需要多少的錢財和人力,普通老百姓是難以承受的。但實際上,科舉考試是一種低投入的教育,一本“參考書”可以用幾十年,只要不是所謂赤貧,一般人都還可以負擔。而且,當時的農村,只要村里一個人書念得好,可能全家族全村的親戚鄉(xiāng)里都會出錢供他念書。這一傳統(tǒng),即使在今天的農村社會也依然存在。這對貧寒子弟來說,上升性社會變動的希望,便始終是存在的。

                                                      古代科舉考試原貌

歷史上最公平的考試

咱讓科舉考試跟今天的高考比一比,看看誰更公平:今年的山東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里,一個“肉豆須”頃刻就讓城里的孩子們知道了啥叫城鄉(xiāng)差距,同樣,曾經的一段聽力也曾讓農村考生吃盡了苦頭。但歷史上,城里與農村的孩子讀的都是孔孟,知識考核的穩(wěn)定性與獨立性,讓你即使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稍微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也不用擔心。

有人會反駁說,今天孩子了解的知識日新月異,古人豈能相比。且慢,先說中國古人不必應付霧霾、交通擁堵、食品安全、城鄉(xiāng)差距這些學習西方文明誕生出來的新問題,再說,修身、齊家、治國這些務實的方略,古人也要比今人甚至懂得更多。當今天的高考內容還停留在各學科基本知識的掌握時,乾隆時期的殿試試卷已經開始考察考生如何處理滿漢關系問題了。

如果說古人不知今人所難,其實也不對。歷史學家黃仁宇便發(fā)現(xiàn),秦人李悝數(shù)千年前就在探討計劃經濟,荀子與孟子多年前就在爭論法治與德治的優(yōu)劣。而科學技術方面,科學家今天探討的問題不見得人人未來都能享受,而人人都在享受的科學成果,大部分仍來自老祖宗的發(fā)明。

跟今天的高考、公考相比,因為科舉制沒有年齡限制科,也顯得“公平”與“人性化”得多。今天,雖然高考制度放寬了考試者的年限,但大學畢業(yè)已不足以改變命運,而公務員考試卻有著嚴格的年齡限制。你想趁著年輕到政府聽差當“衙役”,早日混上副處級,那你兒時你便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在科舉制度下,只要你金榜題名,80歲你照樣可以當上正縣級干部。

這便不怪許多史學家都曾表示,歷史上最公平的考試恐怕就是科舉了。

                南方一些地區(qū)褒獎科舉得中者的風俗傳統(tǒng) 讓高考狀元坐上高頭大馬游街

科舉走了,辛亥革命爆發(fā)了

說完了科舉制曾有的優(yōu)點,再來聊聊沒有了科舉制,中國丟失了什么。

已故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沈渭濱發(fā)現(xiàn),科舉制的廢除,其影響遠超過辛亥年的政權鼎革。

1905年,科舉制廢除,西式考試的出現(xiàn),首先讓考試內容千百年來第一次發(fā)生變化。以前考四書,后來考新學、考算學,又如把經學、史學放到后面較次要的位置,這對于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固有觀念而言是一次打擊,對自然界索取的無限欲求讓西方的“術”第一次在替代東方的“道”。除此之外,年齡的限制也打破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公平”,換句話說,一個人若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各種條件未能進入新的教育體制,他一生也就基本沒有機會走讀書上進之路了!

歷史學家羅志田說,以前念書不分城鄉(xiāng)。后來學校集中在城里,還要有錢的人才念得起。這樣,對于鄉(xiāng)下的窮人,這條路基本就已封閉了。然而中國人口中數(shù)量最大的,恰是這一群體。

因此,廢科舉興學堂之后,通過讀書改變身份的上升性社會變動變得不再可靠,而且社會還產生了兩個根本的變化:一個是貧富的決定性增強,知識不再能夠真正改變命運,另一個是資源日益集中在城市,鄉(xiāng)村慢慢衰落。

從科舉制廢除開始,中國社會的“仕”也沒有來源了。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趙法生說,今天的知識分子與以往的讀書人不同,“他們只是拿著薪水的知識打工者?!?

可在1905年以后,讀書人改變命運的路從此絕了。不少書生待在農村已無出路,也沒法從事西方新興的教育、醫(yī)療、法政等職業(yè),更沒有機會獲得社會上升的通道。曾經本是中國掌握知識的精英階層,看到的卻個人、民族在世界競爭中的種種不如意,只能寄希望于革命。

于是呢,辛亥革命便眾望所歸地爆發(fā)了。

【責任編輯:管理員】
國內知名互聯(lián)網企業(yè)品牌總監(jiān),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