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AⅤ一区二区,国产激情视频小说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一区二三区WWW

毛衛(wèi)華  >>  正文
毛衛(wèi)華:東歸——巴音布魯克給世界講故事
毛衛(wèi)華
2015年08月19日

土爾扈特人在逃亡途中曾經演出了多少場慘不忍睹的悲劇啊。有多少愛情和幸福永不復返,多少道血淚溪流在這條悲苦之路上奔涌。這路上的座座界石,便是千百個露天墳墓。無數個尸體被拋在那里成了餓狼猛禽的口中食。那些能夠講述最動人心弦故事的人死在途中了,那些活下來的人當然不愿意重提經歷過的噩夢,要盡力從記憶中抹去那些恐怖的場面,因為他們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堅定地期望未來那和平安寧的歲月。” ——斯文·赫定

《東歸·印象》舞臺劇。中國日報 王狀飛 攝影

土爾扈特是我國蒙古族中一個古老具有歷史文明的部落之一。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huán)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臺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在跨越兩大洲的遼闊土地上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留下了英勇奮斗、永垂不朽的歷史足跡。
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18世紀60年代,俄國政府在政治上要改組扎爾固,從經濟上沙俄政府讓大量的哥薩克移民向東擴展,不斷縮小土爾扈特的游牧地,意味著土爾扈特畜牧業(yè)發(fā)展受到限制;從文化方面來說,土爾扈特人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們信仰東正教,這一條對土爾扈特人,在精神上絕對承受不了。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窮兵牘武,他們在汗王渥巴錫的領導下要東歸故土、回歸祖國。土爾扈特人一路浴血奮戰(zhàn),義無反顧。歷時近半年,行程上萬里。他們戰(zhàn)勝了沙俄、哥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zhàn)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承受了極大的民族犧牲,終于實現了東歸壯舉。

歷經千辛萬苦的東歸英雄畫卷。 中國日報 毛衛(wèi)華 攝影

東歸歷史長卷。中國日報 毛衛(wèi)華 攝影
這就是18世紀70年代轟動世界人類歷史最后一次民族大遷徙 ---東歸 ,它是一個蕩氣回腸、氣吞山河的偉大壯舉。這樣壯舉就是新疆和靜先人們造就的。
和靜是一塊神奇的地方,這里是天鵝的故鄉(xiāng)!在這里,在新疆開都河流域,生活著一個英雄的部落,他們過著自己單純而自足的放牧生活,一代代流傳著祖先的英雄傳說,續(xù)寫著新的輝煌。這個部落就是公元1771年從伏爾加河流域回歸祖國,于1773年6月來到巴音布魯克草原,經清朝乾隆皇帝批準,祖國母親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將遠方的游子攬入懷中,清政府將他們安置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從此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流域定居,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最后一次民族大遷移。而譜寫壯麗雄渾愛國主義詩史的東歸英雄土爾扈特部蒙古人。

巴音布魯克開都河九曲十八彎。 中國日報 毛衛(wèi)華 攝影

千百年來,開都河水在這里緩緩流淌!由于獨特的河流地理,在此營造出了一片新疆面積最大的濕地,濕地中就是全國聞名的巴音布魯克天鵝湖保護區(qū) ,也是中國唯一的天鵝自然保護區(qū),它置身巴音布魯克草原之中,位于開都河上游的高山盆地中。天鵝堪稱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世襲貴族,每年4月成群結隊地從南方歸來,那景致如同九天落玉,蔚為壯觀。它們眷戀這里安靜祥和的優(yōu)美環(huán)境,愉快地尋覓心儀的伴侶,繁衍生息,哺育幼雛,教它們游泳、覓食、飛翔、遷徙。
開都河兩岸的草原是一塊養(yǎng)育胸懷的地方。浮舟滄海,立馬天山,馭馬手與奔騰的駿馬演繹著渥巴錫汗當年率部東歸的勇猛,馬頭琴訴說著歸途之路的艱辛歷程。無韁的馬群奔馳在無垠的草原上,牧人在馬背上跳躍、翻騰,一次次將繩套拋向狂奔的頭馬,這種驚險和壯美的氣勢常常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心。

由土爾扈特部第二十四世汗王倡議修建的新疆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廟)寺院。中國日報 毛衛(wèi)華 攝影
隨著近半個世紀過去,記者走進了這塊神奇的地方,土爾扈特人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今天,開都河流經的草原是一幅美得讓人震撼的圖畫。河兩岸潔白的氈房炊煙升起,蕩氣回腸的一曲《蒙古人》在黃昏的草原上響起,馬頭琴如泣如訴的樂章,在奶茶的清香中漸漸融進夕陽的余暉。
巴音布魯克鎮(zhèn)巴西里木克村黨支部書記甫·迪來告訴記者說:“我有兩個孩子,一個在新疆農業(yè)大學,一個讀初中。我們部落在這里非常受到其它部落和人們的尊重,我們生活、勞動在一起非常和睦。我曾經走出這里,在外地搞種植,由于多種原因,經營情況不是很好,我又返回這塊土地上。在2002年開始經營旅游,2013年組織我們村17家組建了‘汗家樂’合作社,以此來發(fā)展旅游,每戶每年可以收入5萬元左右。我非常希望我們村180多戶在未來10中都加入旅游合作社,這樣可以解放一部分勞動力,部分放牧,部分從事旅游,這樣就可以極大的增加收入。隨著牧民定居政策的落實,我們村一部分居住在縣里,一部分在鎮(zhèn)里,老人和孩子生活、學習都非常方便”。

甫?迪來和他的‘汗家樂‘’蒙古包。  中國日報 毛衛(wèi)華 攝影

73歲的放映員歐其爾阿拉展現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放映機。  中國日報 毛衛(wèi)華 攝影
當年擔任放映員,現已73歲的歐其爾阿拉介紹說:渥巴錫在幾百年前率部回歸祖國,我的祖輩們在清政府和當地各族民眾的幫助下,在這塊土地上重建家園,繁衍生息。我從1959年學習放映,60年開始放映,一放就是37年。由于牧民居住特別分散,那是我在牧場放映一部電影要兩個多月才能完成一次。當時沒有蒙語電影,也沒有翻譯,我一邊放映,一邊當翻譯,在我們牧區(qū)如果沒有人看上電影,我感覺就是失職。曾今有一個殘疾人,我碰到她問她。你看過電影嗎?她說:“沒有”,我就為她一個人專門放映了一場《白毛女》,她看的非常投入,非常激動,她一直在哭,感染的我也在一直流淚?,F在政策好了,人民也富裕了,家家有電視,孩子們都會雙語,我退休在家享受著晚年生活。
美麗的巴音布魯克,富饒的和靜,就是這個英勇民族及后裔的家園,但見:碧綠的草原中間,聳立起了一排排一磚到頂的房屋,商店、學校、醫(yī)院一應俱全。家家戶戶有電視,雖然滿屋都是現代家具,但還有人住著大排炕,炕上鋪花氈,墻上掛花毯,這是古老的習俗。渥巴錫后裔們有的從事牧業(yè),有的從事種植業(yè)。牧民放牧有的騎馬,有的騎摩托?!鞍卜侄热?,勤奮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至盼至禱”。渥巴錫的后代,秉承祖訓, 長期以來和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和睦相處、共同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雖然,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的英雄事跡,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輝煌篇章,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遷徙。距今,時間已經二百多年。然而,歷史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世界不會忘記,巴音布魯克將永遠給世界講述著這些氣壯山河的故事,并將永遠傳承下去。
關于作者:毛衛(wèi)華,中國日報駐新疆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