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之一。哈爾濱鐵路博物館不單單是主題博物館,更是以區(qū)域性牽動全局、以鐵路引領城市發(fā)展的展陳之館。其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展示,更成為打開歷史隧道的“鑰匙”,無論是這座城市,還是沿途市縣,雖風景各異,卻又都有相似的歷練與滄桑。
博物館陳列是多元理念融會貫通的設計產(chǎn)物,其中包括教育設計理念、信息傳播理念和空間創(chuàng)造理念等。中東鐵路修建于1896年,是世界范圍內(nèi)橫跨歐亞大陸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與國際接軌的鐵路。哈爾濱鐵路博物館展陳創(chuàng)意獨特,集陳列、收藏、展示于一體,室內(nèi)共有歷程館、特色館、專題館等3個主要展區(qū)。
博物館陳列語言最大的特色是以物”說史以“物”證史,只要有藏品,它的真實性和歷史感比任何當代制作的復制品和場景都更具說服力。重視近現(xiàn)代文物的征集,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應當把它作為陳列的第一要務去做。館內(nèi)搜尋、征集的各類文物展品達411種、3000余件,其中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使用過的講臺、座椅等珍貴歷史文物,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列車時刻表、火車票、徽章和鋼軌、鉚釘、測量儀等老物件、老設備。
追求個性和特色是設計師應該追求的藝術境界,但真正能夠使設計在不違背主題思想的前提下做到個性化、特色化,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常常被陳列內(nèi)容所約束,難以從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突破,機械地按照內(nèi)容的要求使設計趨于平淡。陳列展覽不是以場景和復仿制品作為主要展示手段,而是以有說服力的實物、圖片、文獻資料及輔助展品等組合成的形式語言,形象地向觀眾解讀人物或歷史。于慣常的表現(xiàn)方式之外,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語言表達主題的精華,應該是設計的最高境界,歷程館就全面系統(tǒng)展示了哈爾濱鐵路100余年發(fā)展歷程和軌跡,翔實記錄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原中東鐵路俱樂部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中東鐵路時期的建筑代表著那一時期的文化特點,老建筑本身即是文物,必須被合理地保存和保護。老建筑為展覽陳列提供場所,所以要樹立老建筑、文物陳列雙重文物的概念。特色館內(nèi)設“百年辦公家具”“百年老火車站”等展室,最大限度還原中東鐵路、民國鐵路、南滿鐵路和人民鐵路等各個時期的哈鐵歷史風貌。
在老建筑中設計陳列展覽,應該利用它特有的歷史文化氛圍,設計出與老建筑相和諧的陳列,然后可在具體的陳列設備,比如展柜的設計上,提高它內(nèi)部結構的科技含量,營建局部空間的可讀性。專題館通過圖文介紹、場景復原、播放專題片等形式介紹“毛澤東號”“朱德號”“鐵牛號”機車誕生的歷史背景,并充分展示“滿超五”運動、江橋抗戰(zhàn)、“8.25”抗洪等特殊歷史時期哈鐵人的精神品質(zhì)。
博物館學本身是門邊緣學科,學科的建立需有其他相關學科的支持。設計之道在于取舍之間,體現(xiàn)的更是設計者的學養(yǎng)。
所謂學有厚積,養(yǎng)能薄發(fā),境界大抵都會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