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AⅤ一区二区,国产激情视频小说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一区二三区WWW

孫瑞生  >>  正文
孫瑞生:小康路上的美國人
孫瑞生
2020年07月24日

“我坐在一位老人的身邊,握著他枯槁的手,聽他用我不太能聽得懂的鄉(xiāng)音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就這樣說著,而我就這樣傾聽著,這就是我的工作。”

“我來到中國不是為了救人,而是為了陪伴那些我無法拯救的人,為了與他們度過生命最后的時光。這些人大多因為患癌癥而不得不面對死亡,除此之外,貧窮也是其中很多人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之一。”

作為一名外國專家、在山西陽泉友愛醫(yī)院工作了七年之久的美國人梅學良(Eric Miller)在自己的筆記中寫到。

現(xiàn)年52歲的梅學良1968年11月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從小熱愛中國文化的他,1988年來到大連外國語學院學習漢語,之后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生于1976年的李若霞是山西壽陽縣人,1999年本科學業(yè),2001年在北京一家國際學校工作期間,認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梅學良,“我們同時在國際學校工作,梅是主管,我是項目助理?!崩钊粝颊f。

兩個不同國籍的人,從相識到相戀,相互傾慕,結為伉儷,“2004年3月20日,我和梅在美國耶魯大學結婚;2009年,我在美國完成碩士學業(yè),從事慈善和社區(qū)服務工作?!崩钊粝几嬖V記者。

而認識自己的老鄉(xiāng)、山西陽泉友愛醫(yī)院院長李有全則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

據(jù)了解,2010年,適逢美國友愛會創(chuàng)立100周年,李有全負責在陽泉牽頭組織友愛會百年慶典,李若霞則帶領美國友愛會總部的兩位代表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參加慶典活動。

2020年6月11日,梅學良(Eric Miller)(中)與妻子李若霞(左)一起與癌癥晚期患者練習八段錦。中國日報記者 魏曉昊攝

2012年,李有全到美國考察,他看出李若霞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便極力鼓動她和丈夫梅學良回國,到陽泉發(fā)展。其實李若霞也早有心思,陽泉距離她的老家壽陽不到50公里,在外漂泊了多少年,她很想和父母離得近一點。

事實上,作為山西最小的地級市,陽泉充其量是一個“五線城市”。而拋棄美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生活,到陽泉定居,多少讓人感覺有點不可思議,而李若霞和梅學良卻做得很干脆,義無反顧。

“這是梅對我的極大支持,他不僅深深愛著我,也愛著中國的每一個地方。”李若霞說。

據(jù)了解,梅學良博士是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高級研究員,研究方向是“中國老年醫(yī)學”。來華之前,曾在耶魯大學醫(yī)學院負責老年病學項目,并在美國多所知名研究機構任職,著作頗豐。

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方向,梅學良曾在山東鄒平縣馬莊村進行了一年之久的考察,見證了中國農(nóng)村變遷的進程,并且發(fā)表了多篇有關中國農(nóng)村奔小康的調(diào)研報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

梅學良表示,中國廣大中小城市和農(nóng)村的老年病學是一張白紙,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發(fā)展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研究老年病學之路很有必要。

梅學良的觀點與陽泉友愛醫(yī)院院長李有全的思考深度契合。2013年,陽泉友愛醫(yī)院特聘梅學良博士為研究中國老年病學的顧問。

由梅學良牽頭指導,陽泉友愛醫(yī)院從美國引進了“居家臨終關懷”醫(yī)療照護項目,“起點很高,充分接軌國際成熟經(jīng)驗,梅學良多次成功邀請美國專家來院指導工作?!崩钣腥f。

2020年6月11日,梅學良(Eric Miller)(中)與妻子李若霞(左)探望癌癥晚期患者。中國日報記者 魏曉昊攝

據(jù)梅學良反映,剛開始在陽泉,臨終關懷不大被人們所接受。能夠接受的多是一些家庭貧困、無力醫(yī)治的人。

“即使是不治之癥,也要拼盡全力,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中國人普遍的做法?!?/p>

“最后的結果是人財兩空,許多家庭因病至窮,因病返貧。”梅學良說。

“我的工作是希望那些患了不治之癥的癌癥病人,不要進行過度治療,不要把錢花在手術上。我不想看到他們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痛苦不堪的樣子,我希望他們回到家庭,有親人陪伴,度過人生的最后一段時光?!?/p>

梅學良說,目前在友愛醫(yī)院,他接觸到的癌癥晚期病人一年有近百人,能夠認識并接受臨終關懷的有十幾位,而心甘情愿購買服務的只有一位,是陽泉本地人,這位60歲的女性患者去年剛剛離世。

而讓他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一位叫吳桂賢的老太太,平定縣張莊鎮(zhèn)桃葉坡村人,雖然因卵巢癌于2018年1月8日不幸去世,但老人生前最為欣慰的是,能夠在友愛醫(yī)院和一名外國人成為朋友,引以為榮,經(jīng)常向村里人“炫耀”。

梅學良、李若霞夫婦回憶,他們常常帶著飯去病房和老人一起吃,老人的兒女送來餃子,也叫他們一起分享。

“我感到我的工作最大的價值就是,患者安詳?shù)厝ナ乐螅覍傧蛭冶硎靖兄x?!泵穼W良告訴記者,據(jù)一位在三甲醫(yī)院工作了近30年的大夫講,他送走無以數(shù)計的癌癥病人,很少有家屬因他的辛勤付出而表示感謝,而來到友愛醫(yī)院工作之后,表示感謝的事例已不鮮見。

2020年6月10日,梅學良(Eric Miller)(右)下班后去接練習藝術體操的女兒Jojo回家。中國日報記者 魏曉昊攝

梅學良認為,臨終關懷這一新生事物并非與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同步,即使在世界最發(fā)達的美國,40年前就出現(xiàn)了臨終關懷,現(xiàn)在還有人不大接受。反而在比較落后的國家,例如蒙古國,臨終關懷不僅起步早,而且發(fā)展勢頭也不錯。

因此梅學良對比較貧困的家庭推廣臨終關懷充滿信心。

“每當我看到病人在痛苦中掙扎,看到家屬在為到底什么是正確的選擇而煎熬,看到醫(yī)生在進行根本沒有任何效果的治療時,我都希望人們可以更快接受臨終關懷這個概念,這樣才能夠縮短他們的煎熬。與此同時,將臨終關懷‘本土化’也是我們很重要的課題。在中國,我們并不是代替家屬照顧病人,而是為家屬提供必要的支持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親人,真正地孝順父母。我們還希望可以提供家庭護理,因為家庭護理可以節(jié)省開支,減輕很多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同時也很符合中國的孝道。但遺憾的是,目前政策還不支持我們的這一想法?!?/p>

梅學良所說的“政策”主要針對醫(yī)保,他打個比方:一個癌癥患者如果住院進行化療,即使花5萬元也能夠享受醫(yī)保報銷,而在自己的家里,假如用于臨終關懷,就是3000元也報不了。

“另一方面,中國人還是習慣于先到醫(yī)院治療,再痛苦,也要熬到最后。”梅學良認為,對于有些身患不治之癥的患者,特別是貧困家庭的患者,希望最好不要在醫(yī)院進行過度治療,而應選擇留在家里進行康復治療。

“還有,家屬刻意向患者隱瞞病情,至死都不讓患者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泵穼W良說,他認識一位69歲的男性患者,姓江,患了賁門癌。他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但家人就是不說,弄得病人情緒很不穩(wěn)定,和家人的關系也十分緊張。梅學良表示,遇到這種情況,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其實讓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然后進行心里撫導,這樣更好?!泵穼W良說,在美國,向患者隱瞞病情,法律上是不允許的。中國人重視生,而不想說死,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異。他希望中國人將來能夠接受這方面的教育,要正確面對死亡。

“剛開始可能會哭,但會走得很安詳。”

“還有一個難點是,中國人對癌癥病人不喜歡用麻藥來緩解疼痛?!?/p>

在陽泉友愛醫(yī)院,梅學良擔任醫(yī)院教科研主任,妻子李若霞則創(chuàng)建了陽泉市友愛照護中心,他們夫妻二人攜起手來,共同為癌癥患者、特別是貧困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為了緩解患者的疼痛,由梅學良牽頭,為友愛醫(yī)院培養(yǎng)止疼醫(yī)生,2019年,友愛醫(yī)院疼痛科被列為一級學科;

據(jù)了解,2018年,陽泉友愛醫(yī)院在全國率先注冊成立“臨終關懷科”。目前在中國,臨終關懷試點已經(jīng)發(fā)展到差不多20家。

“在友愛醫(yī)院,臨終關懷分工很細,有社工、心理、悲痛輔導、志愿者、護工、護士、醫(yī)生等等。”梅學良告訴記者,友愛醫(yī)院的醫(yī)生和護士,不只是會看病、會護理,他們更懂得做患者的精神撫慰工作。

2020年6月11日,梅學良(Eric Miller)(右)與妻子李若霞在家中準備午餐。中國日報記者 魏曉昊攝

據(jù)李有全介紹,7年來,梅學良在引進專家、引進項目、促進中外醫(yī)學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進外國專家達十幾人,光2019年就有4位,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香港。

梅學良的工作得到了國家和省市外專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領取了我國最高級別“A”類經(jīng)濟類外國專家證件。梅學良表示,地方政府和陽泉市民對他工作的認可給了他很大鼓勵,他打算這輩子扎根陽泉。

“像我這樣的人,放在北上廣那樣的大城市可能作用不大,但在陽泉這樣的小城市卻非常需要?!泵穼W良最后坦言。

關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