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AⅤ一区二区,国产激情视频小说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一区二三区WWW

詹維克  >>  正文
詹維克:靜思園——一座蘇州當代園林
詹維克
2021年01月10日

中國的蘇州園林天下聞名。但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前,蘇州現(xiàn)存的所有68座園林(其中17座對公眾開放)的園齡,都在百年以上。對于它們的建造者的智慧、情趣和故事,今天的我們只能通過久遠的傳說和靜止的園林來評贊了。所以,百年來,人們提到蘇州園林,總是把它們喚做“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的這一歷史在2003年9月12日被改寫了。這一天,一座由當代人建造的園林在蘇州吳江市松陵鎮(zhèn)開園了。它占地60畝(約4公頃),規(guī)劃面積120畝。全園由西向東分為湖水、奇石、庭園和佛堂四個區(qū)。園林的主人叫陳金根,原為當?shù)氐囊晃黄胀ㄞr民,現(xiàn)是蘇州市新興玻璃鋼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園林建成之時,陳園主52歲,他給他的私人園林起了一個有意義的名字:“靜思園”。

夢 想

乘車離開喧鬧的蘇州市區(qū),沿寬闊的高架橋路往東南行駛約半小時,就來到了靜思園。

首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幢高約九米的磚雕園門,上面雕刻著“空城計”等三組歷史典故的人物圖案。兩個高翹的屋檐和兩尊怒目相向的石獅,中間配以園主親自以楷書題寫的“靜思園”大字,整個園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新建靜思園沒有當代建筑的影子,分明是古香古色又一座古典園林的模樣。事實正是如此:靜思園雖是當代建造,但它40座叫得出名的亭堂樓館建筑中,有80%是由近十年間中國各地,主要是江南各地拆遷的古建筑所組成。園主廣交各地朋友,一有古建筑將被拆除情報,他立即趕到現(xiàn)場,以重金購下古屋,雇人為其編號、拆散裝運到靜思園,再按號原樣建起。其中有建在上海城隍廟丹鳳街上的“天王殿”,它曾是歷史上著名的上海 “小刀會”商議軍機大事的會堂。最古老的建筑要屬一座建于450多年前明代時的“楠木廳”,園主將它從蘇州西山一個小村莊里移建后,還特意把原房主請來,當后者看到原來低矮破舊的古屋變得高挑豁亮時,贊嘆不已。

為什么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靠生產(chǎn)銷售建材當上老板后,要傾其所得購買與生意無關的古屋,進而建造園林呢?

一切緣于園主陳金根童年的夢。

陳園主生在蘇州郊區(qū)的一戶農民家庭,窮怕了的父母給他起名時,特意用了金子的“金”。那時,喜愛園林的父親帶他逛遍了蘇州園林,使他從小成了“園林迷”。八歲時的他,在一次逛完園林后對身旁父親說:“我一定要建一座自己的園林”。父親苦笑道:“我們哪有錢呀?”樸實的父親哪里知道,一個美好的夢一旦在兒子心中生成,任何困難也難擋她的實現(xiàn)。

從此,他在家中的屋里院內,甚至床鋪下都堆滿了從民間收集的奇石和古式門窗。

改革開放伊始,精明又苦干的他,成了中國第一批農民企業(yè)家,并很快靠研制出一種獲專利的新型優(yōu)質的建筑材料掏得了第一桶金。他買了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別的老板建了廠,恨不得把每一寸土地都用來生產(chǎn)賺錢,而他從建廠第一天起,就著手實現(xiàn)他的夢:在寸土寸金的廠區(qū)一側,用多年收集的民間奇石和古式門窗筑建起自己的園林。

他獨出心裁的建園舉動產(chǎn)生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四方鄉(xiāng)鄰都跑到廠里,來看鄉(xiāng)鎮(zhèn)工廠里的園林什么樣;自己工廠的員工在園林式的工廠里工作的自豪感大增,并由此一引來大批技術能人。他的生意也出奇的好:因為,客戶來廠洽談業(yè)務,少了劍拔弩張的討價還價,多了在詩情畫意的園林中飲茶賞花。于是,商家愿買他的貨,覺得他有水平有文化;銀行愿給他貸款,覺得他有善心有誠信。園林透出的種種美感都使他的企業(yè)文化物化了,升華了。

“廠以園旺、園以廠興”,他的園林就這樣越修越大、越建越好。1997年,經(jīng)過兩期改建后的園林與工廠分設。2003年,園林正式命名并對社會開放,并在兩年后,經(jīng)當?shù)芈糜尉衷u定,被授予代表景點設施和服務水準最高級的四顆星。

陳園主并沒有陶醉。時下40元一張的門票,對維護他的園林而言,根本入不敷出。以園林做企業(yè)的“搖錢樹”,也不是他的初衷。他在靜思園顯著位置掛了一匾,上刻他的《自勉》,也是他未圓的園林夢:“我之所以造園,為的是以償個人的夙愿,以償父母的恩澤,以償家鄉(xiāng)的養(yǎng)育,以償社會的厚愛?!?/p>

奇 石

靜思園有三個特點:古屋、奇石和當代風格。

昔日蘇州的古典園林己成天下園林的經(jīng)典。靜思園建造時,在追求與經(jīng)典形似神同的基礎上,還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品牌。用奇石就是成功的一招。

用太湖石壘石成山是古典園林造景的重要手法。靜思園則獨辟蹊徑地多用產(chǎn)于安徽省靈璧地區(qū)的“靈璧石”,此石不僅有太湖石“瘦、皺、漏、透、”之美,更有高大挺拔氣勢。高大幾許?那尊被稱為靜思園“鎮(zhèn)園之寶”的叫慶云峰的巨石,高9、1米,重136噸,打破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更奇的是,在做破記錄的統(tǒng)計時,人們數(shù)出它全身有1688個孔竅,在石下填入點燃的香火,它會出現(xiàn)千孔生煙的景象,說明它的內部孔孔相通。據(jù)說,為買這塊天下無雙的寶石,園主買下了當?shù)匕恼椒?。靈璧距蘇州有500多公里之遙,從發(fā)現(xiàn)巨石,到開采,到運回,到安立好,竟耗時三年,“因為石頭大,據(jù)說運回時,光沿途交的超載罰款就有20多萬元”。

在靜思園里,比慶云峰稍小些的靈璧石有百余枚,裝點在園內的各個景點。除此之外,園主在他的辦公室、會客室、會議室等各處,以及專門建造的巨大展廳里,擺放了歷年收藏的各類奇石三千余枚,它們有的像關云長的月偃大刀,有的像展翅騰飛的雄鷹,千姿百態(tài)、鬼斧神工。而且,中國古今傳揚的四大名石(除已提到的外,還有產(chǎn)于江蘇昆山的“昆石”和廣東的“英石”)在此都可欣賞到。每年靜思園50萬游覽人次中,不乏專來賞石的中外“石癡”們,他們把這里譽為“奇石之鄉(xiāng)”。

對 比

一座當代園林,躋身于有著悠久歷史的蘇州園林之列,而它的建造者就生活在我們身旁,人們在驚奇、贊嘆和欣賞之時,自然會將古今園林和兩代造園人做比較。比來比去,見仁見智,但一個一致的看法是:,古典園林更多地濃縮著歷史;靜思園則在廣泛的意義上展示著現(xiàn)在;如果說它有源于、高于前者的美學價值的話,蓋出于此。

——同是私家園林,古園的風格是由建造者個人在封閉狀態(tài)下確定的。而靜思園是由園主邀請?zhí)K州園林設計院和上海同濟大學的中國頂級古建筑專家共同參與設計,期間又不斷采納了到訪的許多專家學者的建議,共同完成的。它代表了當今中國最先進的造園理念和實踐,并受到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關注和歡迎:法國里昂市等五、六個國外城市已表示,希望“移植”靜思園。

——古園是它的建造者閉門謝客,自我陶醉的“港灣”。而靜思園則由它的主人將它向社會開放。園主還在園內建造了《歷代科學家石碑畫廊》,將中國歷史上65位著名科學家的肖像及其生平事跡刻成石碑展示。讓游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在游覽中獲得教益。“富而思文,熱心公益事業(yè)的民營企業(yè)家”當?shù)卣@樣贊譽陳園主。

——古園建造均“自立門戶”,后代雖有修繕,但建筑風格大體一致。靜思園建筑則從宋朝(960年——1172年)至民國“廣收博采”:大到廳堂樓閣,小到門墩窗欞,種類齊全、琳瑯滿目;因此,整個園林被人樂道為:當今古典建筑的收藏館。

上述差異,都是人們一眼能看出來的。不容易看出來的,是迷漫在靜思園中的一股“氣”……

陳園主從建園開始,就傾心向比鄰的古園學習、借鑒,當然,也在與之暗暗地較勁。與靜思園最近的古園自然就成了主要參照物。它就是蘇州著名的“退思園”。清朝光緒年間(1885-1887),它的主人安徽官員任蘭生被貶回鄉(xiāng)后建園,取“退而思過”之義將它命名。 “好!你叫‘退思園’,我就反其道而行之,把我建的園林叫‘進思園’”。所以,靜思園最初叫進思園。只是經(jīng)陳園主的同鄉(xiāng)、原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建議將“進”改為“靜”,這是后話。

“退思園”與“進思園”雖一字之差,境界卻截然相反。換言之,迷漫在靜思園中的那股“氣”,正是這進取的氣勢:

與退思園的“縮”、“小”和“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靜思園的“放”、“大”和“露”:園主絲毫不掩飾“建江南笫一私人園林、揚當代民營業(yè)主豪氣”的目標,園中許多建筑,在改建或新修中,追求既有蘇州園林小巧秀雅,又有皇家園林軒昂氣派的風格。如“鶴亭橋”,無論體量或規(guī)模都是古園前所未有的。

靜思園里還新增建了佛堂,并從有名的寒山寺,請來了佛雕和住寺主持,使游人身心都可以在園林得到愉悅。

靜思園面積已是古園幾倍,但它還在發(fā)展:擬在其前面建庭院式賓館,后面建樓閣式飯店;兩處均以靜思園為后花園,世界上有那一家賓館能配有如此 “豪華”的后花園啊。

靜思園的“進”,是園主進取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社會的進程:蘇州古典園林的主人們從來都是下野或隱居的達官顯貴。而從最后一座古園——退思園落成到靜思園開園,一百多年間因戰(zhàn)亂和動蕩,竟沒有一座園林再現(xiàn)。今天,中國的一個普通農民、一個民營企業(yè)家可以用自己的手建造堪與古園媲美的園林了,這是蘇州園林的幸事,這是中國農民的幸事,這是當今中國的幸事。一部記錄靜思園的電視片以這樣一句話結尾:“這的確是一個能夠實現(xiàn)夢想的年代。能趕上這個年代,真好!”這話道出了陳園主的心聲,也道出了所有耳聞目睹靜思園發(fā)展歷程的人們的心聲。

2006年9月7日

【責任編輯:許聃】
中國日報原副總經(jīng)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