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8月1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重磅推出了紀念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特別制作的紀錄片《高原破曉:我曾是女農奴》,以曾經的女農奴自述的口吻和視角,講述了西藏山南(次仁拉姆、德慶卓瑪)、拉薩(次仁玉珍和堅阿夫婦)、林芝(德曲)等四位曾經逃跑或未逃跑的女農奴的故事和她們傳奇的一生,反映了西藏人民生活的今昔不同,天壤之別。藝術表達考究,做到了紀實性、史料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
一、口述歷史,真實講述舊西藏女農奴悲慘生活,控訴農奴制度的殘酷和黑暗。
紀錄片是現實生活的見證、歷史的忠實寫照,以其無可爭辯、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和對生活的直面觀照,去影響、激勵和啟迪觀眾,帶給觀眾深度思考。
首先《高原破曉:我曾是女農奴》的影像具有歷史“活化石”紀實的意義,該片搶救式采訪記錄了四位幼年時曾是女農奴現在年事已高的藏族老太太,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呈現出當時大背景下的農奴制度,以及制度下每個農奴個體的無望的生活。農奴牛馬不如,而女農奴則更加悲慘!德慶卓瑪是在牛棚出生的,農奴的孩子生出來也是農奴。
95歲的次仁拉姆回憶說,“我從六歲開始被抓去背農奴主的小孩,父母親被派去山上放牛放羊我根本就見不到他們。”“每當我背不動一起摔倒的時候 小孩一哭,他們(農奴主)會揪我耳朵,用棍子打我、踢我、 掌嘴。我一直從小挨打到大。以前穿得比乞丐還差,飯也吃不飽,那時候我都羨慕乞丐。白天一天去討飯,晚上可以找個地方好好睡覺。而我們干活不分日夜 沒有休息的時間!農奴主狗吃得都比我們好,狗吃的是糧食,我們吃的是殘羹剩飯。”82歲次仁玉珍回憶了作為女農奴痛不欲生之苦,挨打、挨罵、挨凍、挨餓,每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87歲的德曲回憶說,“我小時候家庭比較窮,母親病的時間長,那時候我們醫(yī)療條件沒有,我們這些窮人買不起藥,窮嘛,然后就活活地病死了。跟奶奶一起,給別人放牛放羊?!?/p>
其次,用事實說話,有力控訴了舊西藏壓迫殘害農奴和女農奴的社會制度。該片呈現真實的事實,殘酷得令人毛骨悚然,驚悚戰(zhàn)栗。那時,西藏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苛稅像牛毛,從生交到死”。剛生下來的小農奴要交出生稅,長大了要交人頭稅。在當時 僅僅西藏地方政府制定和征收的稅種就達到二百多種。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度統(tǒng)治下的舊西藏, 農奴占總人口的95%,沒有土地。其余百分之五為三大領主,包括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占有了所有的土地。達賴喇嘛是最高統(tǒng)治者。農奴分為差巴、堆窮、朗生三個階層,是莊園主眼中“會說話的工具”,命如草芥,而三大領主命如黃金。當時西藏地方法典規(guī)定,農奴如果“觸犯”了三大領主的利益,按其情節(jié)不同挖其眼睛、削其腿肉、割舌、截手、推墜懸崖、拋入水中,或殺戮之。凡仆人反抗主人,而主人受傷較重的,要砍掉仆人的手和腳。片中歷史資料鏡頭展現了多個幼小的女農奴衣不遮體,蓬頭污垢,露宿街頭,以及男性農奴戴著腳鐐干活、挨打的悲慘情景。
二、硬核呈現命運轉變傳奇故事,和平解放與農奴翻身讓女農奴生活發(fā)生根本轉折。
紀實性紀錄片,講求細節(jié)充分,事實確鑿,該片依托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資料影片,讓歷史發(fā)聲,對相關史料細致的發(fā)掘、梳理和激活。該片展現了珍貴的鏡頭。1951年以李維漢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和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通過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又稱《十七條協(xié)議》。阿沛的回述。大歷史觀和西藏大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
該片,一方面對寶貴史料進行證據性剪輯、構成了真實、客觀可信的歷史敘事結構,同時,始終把鏡頭焦點聚焦在四位女農奴命運的轉折上。女農奴命運轉折,是該片故事的核心,也是該紀錄片具有故事片傳奇色彩和藝術魅力的價值所在。西藏的和平解放時西藏仍然維持舊有制度,沒有進行土地改革。農奴也沒有解放,然而大量農奴看到了希望。一部分農奴開始逃跑。德曲和平解放時17歲。逃跑的德曲,摸黑不敢走村路,怕狗咬,直到過橋見到了解放軍,就不怕了,知道自己安全了。她不僅接受了教育,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國家干部。1959年西藏平息了叛亂。3月28日。周恩來總理發(fā)布國務院命令,宣布由西藏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領導西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從此維系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土崩瓦解,西藏百萬農奴真正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西藏人民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運動,西藏延續(xù)了幾百年的封建農奴制被徹底廢除。他們的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從此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不再遭受農奴主的政治壓迫、強迫勞動和非人待遇,不再遭受沉重的差稅和高利貸剝削。次仁拉姆生于1926年,和平解放時25歲,農奴翻身時33歲。在西藏民主改革后,次仁拉姆帶領11戶朗生組成農業(yè)生產互助組,名為“窮棒子朗生互助組”。次仁拉姆歷任乃東縣鄉(xiāng)黨支部書記西藏自治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79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第五、六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德曲一起從洛隆農奴主家逃出來的女農奴和男農奴有六、七個人,后來都被安排在成都入學、讀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成家、立業(yè),子孫滿堂。堅阿夫婦說,“現在自由了,現在自己掙錢自己用了,現在不用人受苦,干農活可以用機器,生活特別安逸,蓋的這么好的房子,都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和支持,以前沒有這么好的房子,都是跟牲畜一起住。現在解放了,不僅人解放了,牲畜也解放了。以前牲畜干活背上都是傷疤,總有干不完的活?!焙推浇夥徘拔鞑厝丝谟?22.8萬人,人均壽命35.3歲。2021年,西藏人口364.81萬。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1.3歲。德慶卓瑪說,“想不到會有比這個更好的生活,現在特別幸福!”
三、“潤物細無聲”,摒棄說教,遵循國際化表達手法,多元美學觀照,打造外宣紀錄片破局精品。
該片講述生活真實故事,糾正歷史偏差,揭示歷史真相,展現人性的真善美,結構上,以少勝多,以時間為線索,將繁雜的題材和內容處理得恰到好處,從個體命運折射西藏滄桑巨變宏大主題。
完全摒棄說教,甚至沒有一句解說詞,完全是由子女好奇問奶奶過去的家世,才道出女農奴前世今生,從魔鬼煉獄逃出,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不露痕跡。
在美學觀照方面,總導演肖小外,作品曾獲國內外多項大獎,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獨特的執(zhí)著,唯美追求多元的紀錄表達,借助故事、歷史資料和現實鏡頭,構成一種跨時光的對話,雪域高原亙古遼遠,舊西藏的紛亂恐怖骯臟丑陋與新西藏今天的欣欣向榮和平寧靜,形成強烈對比,讓觀眾在故事發(fā)生的具體環(huán)境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該片制作精良,畫面考究,音樂和剪輯為該片賦予了或舒緩悠揚或哀婉動人的氛圍。特別是片尾,四個曾是女農奴的老人或在曠野漫步,或坐看晚輩嬉戲,或在寺廟宮殿附近休閑,衣食無憂,子孫繞膝,幸福享受著天倫之樂。由近及遠的航拍鏡頭,既是詩意的抒情,也是藝術的寫意!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張云表示,這是中國第一部以女性視角為講述農奴故事的紀錄片,在世界范疇內都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紀錄片《高原破曉:我曾是女農奴》,嚴格遵循國際紀錄片主流敘事手法,貼近國際話語思維和表達習慣,采用國際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達方式,真實呈現了西藏女農奴的傳奇人生,折射西藏在短短幾十年創(chuàng)造了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西藏人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精益求精,打造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價值的外宣力作,為不同文化的人們所接受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