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證券市場的交易商:我們不僅要考慮到名義上的收益,也要考慮到未來的福祉。
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所獲得的經驗教訓——最主要的一點便是,每一位讀者身上都負有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額債務,而且這些債務不可能一代就償還清——對我來說,雖然評論員通過自己的博學多才,解析了這次金融危機的癥狀和運作方式,但是,他們并沒有解決核心問題。
我們如何利用各種資源來創(chuàng)造我們所期望的生活環(huán)境,并將它留給后代,重新思考一下這一做法的條件,可能會大有裨益。偶爾放棄一下對于無法證實的經濟理論的信任,想一下英國人的內在品質:常識以及道德情操,也許會更有用。
從職業(yè)上來說,我是名投資者,那么,讓我先來問一個超級簡單的問題:投資的目的是什么?根據直覺,答案肯定會指向一個不同于多數人所認知的米爾頓·佛里德曼所給出的答案——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將金融收益最大化。如果不是這個答案,那我們投資一個經驗豐富的撲克手與將資金分配到不同產業(yè)是一樣的,因為經驗豐富的玩家的“成功率”與經驗豐富的投資者的“成功率”一樣。在拉斯維加斯錦標賽上支持一個老道的玩家可能對單個投資者來說比較合適,但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我們所期待的卻不止這些。
同樣的,不管收益如何,從道德規(guī)范上來說,投資讓女性墮落的妓院(通過日日新星公司,這曾經可能會實現),我們多數人對此感到別扭,因為我們對這種做法感到厭惡。內心深處,我們明白,在利用我們的資源時,我們既希望能獲取個人利益,也希望為社會帶來些許利益。那么,投資的目的便像是一個管道,將國家儲蓄(個人儲蓄、養(yǎng)老保險儲蓄、保險金等)與未來經濟增長和國民福祉。
為什么要考慮國民福祉?因為,如果我們想要長期享用投資所帶來的收益,我們的投資便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而政治破壞和政治劇變非常危險,會威脅到長期收益。同時,健康發(fā)展也應該受到限制,以免對短期收益起負作用,應盡我們最大努力來提升它對金融瓦解的脆弱應變力,努力減少對我們所居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例如,環(huán)境問題)的破壞。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建立一種能夠長期提供可持續(xù)收益的模式,在名義收益方面,我們不能僅以純粹的金融模式思考。我們應該從整體上考慮未來的健康發(fā)展。另外,我可以坦然承認,在我的信念中,我是名康德學派支持者,我們都是有道德的人,我想說,在我們經濟活動中建立道德指向是關鍵所在,能幫助我們實現長期的經濟可持續(xù)收益。
為了讓這個道德指向產生效力,我們要對個人行為負責,包括直接或通過其他途徑分配我們的儲蓄。如果我們接受這個,我們便能有效的回避晦澀難懂的法律爭議,為資產擁有者(投資者)和他們的客戶(養(yǎng)老金受托人,資產經理、中間媒介等)負責,制約對保護個人和公司的法律的有效實施范圍的限制。
如果我們個人或是通過機構將資金分配給公司,無論是作為債權人還是債務人,從實際和真正意義上來說,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要對此行動負責。
例如,以全球銀行來說,在21世紀的頭十年,我們有責任確定一下,銀行短期所創(chuàng)造的利益不會損壞金融系統(tǒng),危及社會結構。我們應該對他們非比尋常的高收益感到困惑。就煤碳或石油公司來說,他們的價值評估指的是他們要“燒掉”他們所有的地下儲藏,根據我們的科學知識,這將會導致全球變暖,溫度升高2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可怕影響,對此,我們應付起責任,向他們提出質疑。
同樣的措施也應用于那些使用契約勞工或者不付合理稅務的公司。那么,從“工具”和“市場因素”方面,我們將促使我們的客戶放棄以大家名義投資的想法,開始采取措施來確保長期可持續(xù)收益。
最終,直覺判斷力會讓我們改變在現代經濟理論中信念不可變的想法。2008年后,面對英國資本市場現行的狀態(tài),約翰·凱教授明確指出,倫敦證券交易所中多數全球公司不再使用資本市場來增資,所以,理論上來說,資本市場不再像原來那樣運作。然而,直覺判斷力卻可以指出,這些公司的行為對社會產生了影響,因此作為消費者,我們都應該通過行動對此負責。
我希望對于投資意圖的短暫思考能讓實行符合我們心意的規(guī)范成為可能——關心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全權掌控,經濟上有整體部署——同時,也滿足我們的長期收益。
關于作者:Saker Nusseibeh是Hermes基金公司行政總裁
譯者:苑曉林